大发app - 大发app
大发app2023-01-31 16:05

东西问 | 人类首次不停靠环航北冰洋 翟墨:如何通过航海沟通中西?******

  中新社北京1月18日电 题:人类首次不停靠环航北冰洋 翟墨:如何通过航海沟通中西?

  中新社记者 万淑艳

  从上海出发 ,历经504天,航程28000余海里 ,有着“环球航海中国第一人”之称 的航海家翟墨穿越北极“死亡航道” ,经受极地气旋 、冰山、大雾、巨浪等艰难险阻,近日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不停靠环航北冰洋之旅 。

  从古迄今,东西方航海家不断探索海洋文明,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。如今,海洋生态灾害频发,突发环境事故不断,海洋治理问题成为全球共同面临 的课题 。翟墨近日接受中新社“东西问”专访时表示 ,航海改变了其世界观 ,从陆地上看海洋与从海洋上看陆地,视角完全不同 ,各国应海纳百川 ,求同存异,共同发展 ,和平利用海洋资源 。

视频 :【东西问】人类首次不停靠环航北冰洋 翟墨 :如何通过航海沟通中西 ?来源 :中国新闻网

 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:

  中新社记者:历时504天 、航行28000海里,你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不停靠环航北冰洋 的壮举 。你发起此次航行 的初衷是什么?

  翟墨 :2002年 ,我在荷兰认识了一位名叫汉克的航海家。他在北冰洋航行时 ,被冰川冻住了航路近一年,次年夏天才得以返航 。听汉克回忆这段经历时,我已有两年航海经验,于是也想尝试环航北冰洋。

  我还拥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“捍卫自然”宣传官等身份,这次航行不仅为了实现梦想,而且希望让更多人关注全球变暖和灾害性气候问题 。去年我们航行时,西伯利亚气温已达37摄氏度 。如果南北极冰川继续融化,再过几十年,很多岛国或将不复存在。我呼吁全球民众重视环保,热爱地球,减少碳排放。

翟墨环航北冰洋照片。受访者供图

  中新社记者:为何此前无人完成不停靠环航北冰洋 ?

  翟墨 :首先 ,前些年气候变暖没这么快,布满冰川行驶困难 ,而且北冰洋气候条件复杂 ,危险重重 。其次 ,过去北极东北航道和西北航道多 是分开航行,东北航道有很大面积处在管控区 ,航行不便 。

翟墨环航北冰洋照片。受访者供图

  中新社记者:北极航道大部分时间被厚厚 的冰层覆盖而被称为“传说中的航道” ,而北极东北航道又被称为“死亡航道” 。你在环航中经历了哪些惊险时刻 ?

  翟墨:我和两位船员于2021年6月30日起航 ,最初计划历时约4个月 ,全程16000余海里,但途中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 ,让航程延长了1年多。

  北极东北航道危机四伏 ,被称为“死亡航道” ,白令海峡 、楚科奇海 、巴伦支海等都是后人为纪念在此遇难 的航海先驱而命名的 。茫茫大海上突然出现的浮冰和冰山就像墓碑一样矗立在那里 ,航海最怕的就 是浮冰,我们基本顺着冰缝走,而浮冰 是移动的 ,再加上洋流,有时想躲都躲不开。

  这次我选择了铝合金材质的帆船 ,如果和冰山相撞,这种材质可能只出现凹陷,不至于被撞出大洞。

翟墨环航北冰洋照片。受访者供图

  出发前 ,我们按最极端状况准备了六七吨物资 ,储备了足够一年的粮食 ,有馕 、牦牛肉、山东煎饼,还准备了能够抵御零下50到零下70摄氏度 的睡袋 ,并且带了鞭炮、信号枪用来驱赶北极熊。

  我们刚进入白令海峡就遇到了极地气旋,大量浮冰和冰山被吹到沿岸,很长时间都在浮冰中谨慎穿行 。在航经楚科奇海时,浮冰与大雾叠加,能见度只有十多米 ,50多海里行驶了11个小时 。极地气旋 的十级大风还把头帆、前桅支索吹坏了 。

翟墨环航北冰洋照片。受访者供图

  我们抵达北地群岛附近时 ,窗口时间只有10天左右 ,若通不过,船体随时会被冻住。当时所有仪表 、指南针全部失灵 ,体会到了什么叫“找不着北” 。我们尽可能靠近陆地行驶 ,幸亏还带了光纤罗经,在目测辅助下才驶出那片海域。

翟墨环航北冰洋照片。受访者供图

  在冰区时我们轮流驾船 ,24小时无休 ,但还 是在格陵兰附近撞上了冰山,浮冰不断涌来,导致船体渗水 。

  完成环航后 ,我们在美国波士顿上岸,第一件事就是检修船只。后来沿着北美东海岸南下 ,经北大西洋 、加勒比海、巴拿马运河,横跨太平洋,最终返回上海。

小船航行在巴芬湾 。受访者供图

  中新社记者:你有20余年航海生涯 。常年在海上航行 ,你与外国航海家有哪些交流 ?身处多元文化之中,给你带来了哪些收获和影响 ?

  翟墨:1999年,我到新西兰举办个人画展 ,又接着拍纪录片 ,认识了一位挪威的航海家 ,他 的探险经历让我对航海产生了兴趣 ,于是开启了航海之旅。第一站从南太平洋上的大溪地开始 ,我已经环球航行两圈 ,唯独南极洲还未去过,2023年我计划环航南极洲,完成第三圈。

驾船出海 。受访者供图

  我的职业 是绘画 ,航海只是业余爱好,我喜欢不断挑战更多未知。我比较喜欢欧洲绘画,接触航海后,我更喜欢原生态 的图腾 、土著艺术 ,南太平洋的土著居民生活淳朴 、单纯、唯美 。法国后印象派巨匠高更晚年就是在大溪地度过的。

  航海改变了我的世界观。从陆地上看海洋与从海洋上看陆地,视角和理解完全不同。

  这几年,我同外国航海家 的交流也越来越多。从北冰洋返程时 ,途经美国 、中南美洲 ,我接触了不同国家 的航海家,大家在一起交流 。开始航海后 ,国与国之间的话题反而成为局限性 的话语,更多时候要站在全球视角看问题。陆地只占地球表面 的29% ,其它则被海洋覆盖 。航海人之间的交流 是更宏观 的概念 ,比如全球气候变暖是航海人经常思考的问题,恶劣天气会导致各种危险。

翟墨在巴拿马。受访者供图 

  中新社记者 :在15世纪,以东方的郑和与西方 的哥伦布为代表,世界范围内涌现出一批航海家 。从古至今,人类对海洋 的探索如何促进了中西方间的沟通和交流 ?

  翟墨 :在西方人眼中 ,中国早期航海没有像西方一样实现“地理大发现”。而实际上 ,不管哥伦布还是麦哲伦 ,更多是带着侵略者的姿态去占有,进而实施物质文化殖民,不能称之为地理大发现 。而郑和则是和平使者 ,以和平的方式走向世界、了解世界,没有像后来的西方航海家那样带着洋枪洋炮掠夺殖民。我更欣赏郑和下西洋带来的中外和平的文明交流。

翟墨在法属圭亚那。受访者供图

  中新社记者:当前全球海洋形势严峻 ,过度捕捞、环境污染、气候变化 、海平面上升等问题频发 ,矛盾和冲突加剧 ,海洋治理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课题。作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“捍卫自然”宣传官 ,你认为国与国之间应如何加强合作保护海洋 ?

  翟墨 :我认为 ,世界各国应求同存异 ,共同发展,而非延续以往的强盗逻辑 。海纳百川,和平利用海洋资源。

北冰洋的海鸟 。受访者供图

  科学界有一个说法 是“人类起源于海洋” ,珠穆朗玛峰 、泰山上都有海洋生物化石 。各国像一个个孤岛 ,通过海洋相互连接沟通,因此人类更应该尊重海洋,加强合作 ,共同保护海洋 。

北冰洋 的海豚。受访者供图

  中新社记者:有观点认为 ,过去数千年历史长河中,中华文明更重视陆疆建设和发展 ,是典型的陆地文明。而西方国家更重视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 ,也展示出西方文明中的海洋文明特性 ,你认同这样的说法吗 ?

  翟墨:我不认同。中国历史上就是一个海洋大国 。从宋代到明代,中国 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在全世界都无与伦比。“南海一号”沉船就 是南宋古船 。而郑和下西洋,2.7万人的舰队声势浩大。由于中国近代史 的屈辱都来自于海洋 ,我们远离海洋太久了。很多学者把中国界定为陆地文明、黄土文明 ,这 是错误 的。我希望通过航海让更多人了解中国 的海洋文化和海洋文明 。(完)

  受访者简介:

  翟墨 ,航海家、艺术家,联合国开发计划署“捍卫自然”宣传官 、中国航海科普大使 。1968年出生于山东泰安 。2007年至2009年,他完成了自驾帆船环球航海一周 的壮举,成为“单人无动力帆船环球航海中国第一人” 。2015年 ,领航“2015重走海上丝绸之路”大型航海活动,在沿途各国进行了文化艺术经贸交流活动 ,并在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馆举行了主题日活动 。2022年11月25日 ,完成人类历史上首次不停靠环航北冰洋之旅。

大发app

探访京广高铁 的通信战士 :“飞天遁地”护航高铁“贴地飞翔”******

  (新春走基层)探访京广高铁的通信战士:“飞天遁地”护航高铁“贴地飞翔”

  中新网长沙1月18日电 题:探访京广高铁 的通信战士:“飞天遁地”护航高铁“贴地飞翔”

  作者 鲁毅 王极 刘海燕

  1月17日上午9时,在湖南长沙喧闹市区的一角 ,身高一米八三 的大个子杨帅正蜷缩在一处光缆井下 ,使用专用仪器对高铁光缆进行巡检 。

  杨帅是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长沙电务段的一名“95后”高铁通信工,他所在 的长沙南通信集中修工区主要负责京广高铁335千米通信设备 的检修与养护。因其工区作业内容涉及无线通信、有线通信,作业环境覆盖高铁桥梁、隧道、铁塔、光缆井下等因素 ,他们被称为通信“全能战士”。

  铁路通信设备作为连接铁路运输行业各个系统间有序运行 的“神经网络” ,涉及 的设备数量庞大 、类型繁多。只要有火车经过的地方,就一定会有铁路通信网络的覆盖。

  “通信光缆是高铁行车调度指挥 、电子客票以及旅客服务等重要工作 的数据传输通道,为全国铁路信息通信互联互通提供保障。”杨帅说,如果巡检不到位、排患不彻底,一旦发生光缆中断,旅客将无法刷票进站乘车 ,高铁司机无法接收到调度命令和径路预告 ,甚至出现高铁大面积晚点或停运。

  在通信工 的日常工作中 ,作业环境“脏乱小” ,当属遍布在市内各个区域和高铁站区域附近的井下光缆巡检 。

  “说它‘脏’ ,是因井下常年有污泥和积水 ;说它‘乱’ ,是因井下光缆涉及移动、联通、电信以及国防,盘根错节、相互交织;说它‘小’, 是因作业空间非常狭小 ,每次仅能容纳一人作业,且作业人员下井后几乎无法正常转身。”杨帅说 。

通信工借助各类仪器巡检高铁通信设备 。 王极 摄通信工借助各类仪器巡检高铁通信设备 。 王极 摄

  春运期间 ,大个子杨帅要经常进入直径仅有60厘米的光缆井下,蜷着身体检查光缆是否损伤。

  “像这样的光缆井 ,我们车间管内多达300多个,井下光缆构建成铁路通信网络,为高铁运行提供专用的通信网络信号。”长沙电务段长沙南高铁通信车间主任陈林成说,井下巡检虽不 是高超 的技术活儿,但至关重要 , 是通信集中修工区幕后保障高铁运行秩序 的一个缩影 。

  11时,井下光缆巡检完毕 。杨帅与工友们收拾着工机具,驱车赶往长沙南站附近的一处铁塔进行作业 。

  春运期间 ,他们的巡检作业更频繁了 ,要么翻山越岭深入荒野山坡,对无线信号干扰进行排查 ;要么攀爬登上50米高 的通信铁塔检查馈缆和天线;要么乘汽车再转步行进入高铁隧道内 ,对直放站进行检修 ;要么在出现光缆中断时 ,迅速应急处置对细如发丝 的光纤进行接续······

  这群“全能战士”的作业地点有空中 的、有地面的、有地下 的 ,既能拿着洋镐 、撬棍干“粗活儿” ,又能干使用光时域反射仪、熔接机干“细活儿”,还能操作频谱分析仪 、八木天线干“累活儿”,他们“飞天遁地”各展所长,全方位护航高铁“贴地飞翔”,守护旅客安全 、正点抵达。(完)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中国网客户端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,9语种权威发布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发app地图